閱讀案例,并回答問題。
案例:
下面是兩位初中化學教師講授“分子與原子”的教學實錄。
[張老師的教學實錄]
[社會引入]投影flash動畫。畫面1:曬衣服,水去哪兒了?畫面2:路過花店聞到花香。畫面3:糖入水,糖不見了。以上幾種現象在生活中司空見慣,我們一起學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識以后,就可以解釋以上現象了。
[演示實驗]品紅在水中擴散,并提問學生,你看見了什么?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得出結論]宏觀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演示實驗]A燒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試劑,得到無色溶液;B燒杯中是濃氨水。用一只大燒杯把A、B兩燒杯罩在一起。幾分鐘后,觀察到小燒杯A中的溶液變成了紅色。上述現象說明了什么?并用簡單的實驗證明自己的解釋。
[學生猜想]①A燒杯內滴入的酚酞要過一會兒才能變紅,與B燒杯無關。②大燒杯壁上沾有某種物質,散發(fā)出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與燒杯A中的溶液接觸,使其變紅。③燒杯B中的濃氨水散發(fā)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燒杯A的溶液中,使A中溶液變成紅色。
[設計方案,進行探究]①用潔凈燒杯C裝水,滴加酚酞試劑。靜置,觀察現象,將其單獨罩在大燒杯里,觀察現象。
②另取兩只燒杯,重新配好A燒杯中的溶液,B燒杯內用蒸餾水代替濃氨水,用大燒杯罩住A、B燒杯,觀察現象。
③小心聞B燒杯的濃氨水,嗅到刺激性氣味。取出濃氨水少量于試管中,滴入酚酞試劑,觀察現象。
[得出結論]
①氨水能使酚酞試劑變紅。
②B燒杯濃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見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進入A燒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變,顏色變紅。
[分組實驗]A組:一杯開水,一杯冷水,同時放入質量相當的品紅,觀察現象。
B組:兩個集氣瓶,下面一個集氣瓶盛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上面一個集氣瓶盛空氣,抽走中間玻璃片,觀察現象。
C組:①50mL水與50mL水混合;②50mL酒精與50mL酒精混合;③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觀察現象。
D組:各取兩支大小相同的醫(yī)用注射器,將活塞向外拉,分別吸入等體積的空氣和水,用手指頂住針筒末端的小孔,將活塞慢慢推入。
[得到結論]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的,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分子之間有間隔,氣態(tài)物質的微粒間隔比較大,固態(tài)、液態(tài)物質的微粒間隔比較小。
[投影]①幾種常見分子模型;②模擬空氣中的氮氣分子、氧氣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運動情況。
[知識梳理]①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②分子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隔;③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模型演示]①水的蒸發(fā)與水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說);②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氣體。
[分析]
[得到結論]
①化學變化前后,分子發(fā)生改變。
②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質疑探究]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如何改變的呢?
[投影]①水分子分解過程(flash動畫);②氧化汞分子分解過程(flash動畫)。
[得到結論]
①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②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原子的區(qū)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④原子可以結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
[李老師的教學實錄]
[激趣導入]展示一束灑了香水的絹花。
[提問]你們聞到了什么氣味?它能夠看見嗎?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演示實驗]品紅擴散實驗。
[提問]品紅為什么消失?整杯水為什么變紅了?
[播放動畫]品紅分子在水中擴散的微觀過程。
[講解]聞到花的香味,原來花中有香味物質的顆粒擴散到空氣中飄進我們鼻孔。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現象,科學家們已利用科學技術證明了物質是由一些看不見的粒子構成的,它們就是分子和原子。
[結論]宏觀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提問]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么卻能看見水?
[投影]經測定: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kg,一滴水中大約有1.67×10個水分子。
[得出結論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非常小。
[講述]從課堂開始時的品紅消失實驗和聞到的香水味以及動畫,我們猜想分子是運動的,但這并不能讓我們信服,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分子的運動。
[演示實驗]氨水使鐵樹上的棉花小球依次變紅。
[提問]觀察到什么現象?氨水并沒有與棉花上的酚酞接觸,棉花上的酚酞變紅原因是什么?以上實驗得出什么結論呢?
[得出結論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提問]若改變溫度對分子運動有什么影響?
[演示實驗]把同樣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質量的冷水和熱水中。
[得出結論3]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演示實驗]將兩支量筒中各量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然后都倒入100mL量筒中觀察是否是100mL呢?
[提問]混合后的體積是兩者之和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得出結論4]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
[演示實驗]用注射器分別抽取等體積的水和空氣,用手指堵住針頭口,推壓活塞,感受推壓的難易。
[小結]氣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大,容易被壓縮;而液體、固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小,不易被壓縮。
[動畫演示]水蒸發(fā)的微觀過程示意圖和電解水的微觀過程示意圖。
[總結]物理變化:構成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改變,只是分子間隔發(fā)生了變化。
化學變化:分子本身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新的分子。
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小結]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動畫演示]氧化汞分子分解過程(flash動畫)。
[總結]①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可以再分,分子原子都可以構成物質。
②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成原子,原予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③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分子、原子的區(qū)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⑤原子可以結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
請結合兩位老師的教學實錄,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兩位老師實驗教學中的不同點。
(2)兩位老師如何體現探究教學的基本程序?
(3)在該課程中,探究式教學和接受式教學相比的優(yōu)缺點。
(4)化學實驗探究教學中,試比較兩位老師進行小結的異同?
(5)結合該課,簡單談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在化學課程學習中,學生的()發(fā)展是一個自我建構、不斷提升的過程。
開展教師培訓是落實課程改革要求、提升育人質量的()。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釆用多種探究活動形式,提倡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開展()。
提升教師培訓質量,要統(tǒng)籌課程專家、學科教育專家、()的力量。
重視化學教育資源庫建設,集中優(yōu)質資源,為師生提供()的學習空間和教學資源空間,推進信息化教學方式及其創(chuàng)新應用。
物質組成的表示屬于()學習主題。
課程標準解讀可以釆取專家現場講座、()學習的方式。
在探索化學變化規(guī)律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景中,學生能結合簡單的實例說明反應條件對物質變化的影響,初步形成()控制的意識。
能撰寫簡單的實驗報告,并與他人交流和評價探究過程及結果屬于()主題的學業(yè)要求。
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學??稍冢ǎ┠昙壌_定化學課程的具體開課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