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位分別來自中國、日本和美國的老師教學生畫蘋果。
中國老師走進教室說:“同學們,上一節(jié)美術課,我們學習了畫水杯,這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畫蘋果。大家先觀察我是怎樣畫的。注意,先畫一個正方形,注意,這個正方形要畫的輕一些,因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師畫完了?,F(xiàn)在請大家拿出美術本開始畫,注意我是怎樣畫成的。”——中國學生一次就畫出了最像蘋果的“蘋果”。
日本老師手拿著一個蘋果走進教室:“同學們,這是什么?……對,這是蘋果。大家喜不喜歡?如果喜歡,大家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但這個蘋果不能吃,因為只有一個,而且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學習畫蘋果。”然后,將蘋果放在講臺上,“現(xiàn)在,大家可以畫蘋果了。”——蘋果還在,學生有了觀察的對象,第一次畫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畫得就有些像蘋果了。
美國老師提著一籃子蘋果走進教室:“同學們,這是什么?……對,這是蘋果。大家喜不喜歡?如果喜歡,大家可以上來拿一個。”同學們各自拿了一個蘋果,老師接著說:“大家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玩一玩。這些蘋果老師都洗干凈了,如果喜歡,還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時間過去了,許多同學已經吃掉了蘋果。這時,老師開始布置任務:“同學們,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畫蘋果,現(xiàn)在請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畫上蘋果。”一——蘋果已經吃掉了,學生第一次畫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畫得才有點像蘋果。
A.中國
B.日本
C.美國
D.不知道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夸美紐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這就是說,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烏申斯基進一步指出:“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邏輯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
要想有效的運用該原則,在教育教學中要遵循感知的()。
A.差異律
B.強度律
C.活動律
D.組合律
夸美紐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這就是說,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烏申斯基進一步指出:“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邏輯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
在教育教學中,貫徹該原則要()。
A.正確選擇教具和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B.重視與講解相結合
C.重視發(fā)揚教學民主
D.重視組織各種復習
夸美紐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這就是說,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烏申斯基進一步指出:“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邏輯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
“標本”屬于()教具。
A.實物
B.模象
C.語言
D.言語
夸美紐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這就是說,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烏申斯基進一步指出:“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邏輯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
案例說明了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什么教學原則?()
A.因材施教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啟發(fā)性原則
D.鞏固性原則
最新試題
下列人物有關教育目的論的主張與“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體現(xiàn)的教學目的論一致的有()。
學生學習壓力過大會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下列情況中,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行為受到不良影響的有()。
《教育法》的適用對象表述不正確的是()。
針對研究問題,事先精心設計,規(guī)定好觀察項目,選定觀察對象,采用觀察工具,在觀察中填寫觀察量表,并對觀察資料進行分析。這種觀察方式屬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其中的“溫故而知新”屬于()。
關系轉換理論強調的是()的作用,認為學習者必須發(fā)現(xiàn)兩個事件之間的關系,遷移才能產生。
教師的教學應使學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感”,其目的是()。
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體現(xiàn)的原則是()。
面對不同的教學情況,教師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像物理、數(shù)學這樣高難度的學科,通常包含著較多的原理、公式等復雜內容,一般采用哪種教學方法效果最好?()
我國南方某校教師在向學生講“下雪”這一事件時,采用了觀看錄像并向空中拋撒大量碎片以引導學生體會下雪場景。這位教師的教學體現(xiàn)了()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