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Φ8@300(雙肢)
B.Φ8@250(雙肢)
C.Φ8@200(雙肢)
D.Φ8@150(雙肢)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當M一定時,對小偏壓柱,應取N小的組合控制截面設計
B.當M一定時,對大偏壓柱,應取N大的組合控制截面設計
C.當N一定時,無論大、小偏壓柱都要取M盡可能大的組合控制截面設計
D.軸壓時的受壓承載力最大,Nmax=N0;純彎時的受彎承載力最大,Nmax=M0
如下圖所示框架結構中間層的端節(jié)點,柱截面400mm×400mm,混凝土等級為C25,框架梁上排受力筋為25鋼筋。試判斷在該節(jié)點錨固水平段b和向下彎折段a,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框架中間層端節(jié)點
A.a=496mm;b=331mm
B.a=457mm;b=370mm
C.a=375mm;b=372mm
D.a=375mm;b=331mm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鋼筋混凝土結構中,位于主梁截面高度范圍內承擔次梁集中荷載的附加橫向鋼筋形式如下圖所示。已知附加箍筋配置為2×310(雙肢),次梁集中荷載設計值F=480kN。試問,其中的附加吊筋(采用HRB335級鋼筋)選用下列何項配置最為合適?()
A.220
B.222
C.225
D.325
A.211.68
B.237.12
C.237.80
D.247.52
最新試題
對《荷載規(guī)范》的4.1.2條第2款有兩個疑問:(1)表4.1.2下注中的"樓面梁"如何理解,是主梁還是次梁?(2)"第1(2)~7項應采用與其樓面梁相同的折減系數"如何理解?我認為有兩種可能:①當從屬于墻、柱、基礎的那部分荷載面積超過50m2時取折減系數為0.9;②統(tǒng)一取折減系數為0.9。《荷載規(guī)范》的4.1.2條第2款原文如下:2設計墻、柱和基礎時的折減系數1)第1(1)項應按表4.1.2規(guī)定采用;2)第1(2)~7項應采用與其樓面梁相同的折減系數;
題中,此梁最后箍筋配筋最接近于()。
對于《混凝土規(guī)范》的表3.3.2,有兩個疑問:(1)構件制作時預先起拱,用公式f≤flim驗算撓度時,是公式左邊減去起拱值,還是右邊7(2)表下注4指出:"計算懸臂構件的撓度限值時,其計算跨度l0按實際懸臂長度的2倍取用"。如何理解?
《混凝土規(guī)范》7.3.4條第2款規(guī)定:當計算中計入縱向普通受壓鋼筋時,受壓區(qū)的高度應滿足本規(guī)范公式(7.2.1-4)的條件;當不滿足此條件時,其正截面受壓承載力可按本規(guī)范第7.2.5條的規(guī)定進行計算,此時,應將本規(guī)范公式(7.2.5)中的M以Ne’s代替,此處,e’s為軸向壓力作用點至受壓區(qū)縱向普通鋼筋合力點的距離;在計算中應計入偏心距增大系數,初始偏心距應按公式(7.3.4-4)確定。我對此的疑問是,如何保證此時受拉區(qū)鋼筋的應力能達到fy?不滿足公式(7.2.1-4)時,只說明這時的壓力N非常的小,這時候受拉區(qū)鋼筋的應力σzs很可能達不到^,如果在7.2.5把σs按fy取,結果應該是偏不安全的。
若已知按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計算的跨中彎矩值Mlk=100kN·m,則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ψ最接近于()。
若ρte=0.08,荷載效應標準組合的軸向拉力Nk=192.96kN,則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ψ最接近于()。
假定柱的軸向壓力設計值N=680kN,柱的初始偏心距ei=314mm,偏心距增大系數η=1.18。試問如按對稱配筋進行設計,則受壓區(qū)縱筋的計算面積As′最接近于()mm2。
《混凝土規(guī)范》10.2.14條關于鋼筋混凝土梁內折角處的配筋,須注意哪些問題?
按配有普通縱筋和箍筋柱計算,所需縱向受壓鋼筋面積As′最接近()mm2。
《混凝土規(guī)范》的10.2.12條規(guī)定,"在彎剪扭構件中,箍筋的配筋率Psv(psv=Asv/(bs))不應小于0.28fr/fyv",總感覺這里的符號有點混亂:因為,Asv是抗剪箍筋的面積,Astl是抗扭箍筋的單肢面積,配筋率公式似乎應寫成,該Psv不應小于0.28fr/fyv問題是,公式第一二項還要滿足配筋率不應小于0.24fr/fsv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