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教學一:
徐老師課前自己采集了三個典型的土壤樣本(壤土、黏土、沙質(zhì)土)裝在塑料袋里,以保持適當?shù)乃?。上課時,為了不讓泥土弄臟課桌,徐老師為每一個小組準備了舊報紙,然后把土壤分給各小組,同時為他們準備了燒杯、酒精燈等實驗器具。教學時,教師先指導學生比較觀察三種不同的土壤,學生們通過"看"、"摸"、"聞",認識了三種土壤不同的顏色、質(zhì)感、氣味,觀察結(jié)束后教師及時地組織了反饋。然后學生們又在教師的帶領下做實驗。
實驗一:把土塊放入水中,看到冒出氣泡,說明土壤中含有空氣。
實驗二:把少量的黑土放在石棉網(wǎng)上用酒精燈加熱,請幾位學生上講臺看一看、聞一聞加熱后的黑土,學生都說土壤變白了,還可以聞到一股臭味。
教師指出:這說明土里有腐爛物。完成實驗二時,出現(xiàn)了兩個意外,一是教師發(fā)現(xiàn),土在水中攪拌后,渾濁物一下子很難沉降下來。為了節(jié)約時間,老師請學生將燒杯暫時置于一旁,等第三個實驗完成之后,再請學生觀察沉降現(xiàn)象。二是由于沉降現(xiàn)象并不像書中講的那樣明顯,各小組陳述的結(jié)果大多與教師的意圖有出入,教師為此很著急,不得不細加提示,終于得出了土壤之中有沙和黏土的結(jié)論。最后,教師留出五分鐘時間,完成書面作業(yè)練習。
教學二:劉老師進行《土壤》的教學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教學采用課內(nèi)外結(jié)合的方法,由野外考察土壤和課內(nèi)分析土壤兩部分構(gòu)成。
第一課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帶上學生自備的用于翻土、取土的工具(如:小鋤頭,鐵鏟子、削好的竹木棍等)和老師提供的塑料袋、放大鏡以及準備記錄用的本子,來到學校附近一塊暫時閑置的耕地上。這一次主要是要求學生用感官直接感知農(nóng)田土壤的顏色、氣味、手感,初步認識土壤之中會有哪些東西。所以在真正的田地里取材,進行現(xiàn)場觀察非常合適。劉老師指導每一小組自己選擇一塊兩張試卷大小的地面,先清除上面的雜草,然后自上向下逐層觀察。對現(xiàn)象和問題要認真記錄。內(nèi)容為:(1)比較干土與濕土在顏色、手感、氣味上有哪些不同?(2)土壤中可以發(fā)現(xiàn)些什么?(3)觀察活動中產(chǎn)生哪些問題?明確了活動目的后請各小組自由行動。
隨后的活動對于學生來說無異于一次"考古發(fā)掘",不時傳來驚異的叫聲,"蚯蚓!蚯蚓!""怎么會有瓶子呀?""牛奶包裝袋!"。各小組相繼發(fā)現(xiàn)了土壤之中還有小石頭、瓦片、碎樹葉、草根、小蟲、棉線等;學生還發(fā)現(xiàn),雖然上面土是干的,但是下面依然潮濕;有的小組挖得深,發(fā)現(xiàn)黑土下面是黃土,黃土很純。他們都認真地把小組的發(fā)現(xiàn)和心中的疑問一一記錄下來(學生能在田地里學習,獲得了一種與在教室里學習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既興奮又充實;身臨其境,真正享受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快樂)。
活動結(jié)束前,老師引導學生取一些自己認為不同的土樣裝進塑料袋帶回去用于下一節(jié)課的研究。

對以上《土壤》的兩種教學方案,從探究教學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

答案: (1)兩個教學過程顯示了問題對于探究活動的重要性。"教學一"雖然采集了土壤樣本,提供了學生研究的實物,而且似乎比學生自己...
題目列表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教學"乘數(shù)是三位數(shù)的乘法"時,原題的內(nèi)容是一個糧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這樣一道例題讓學生感覺與自己生活太遠,和自己的關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照著原例題講,學生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于是,我們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來進行延伸。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猜測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學生們一聽是生活中經(jīng)常能遇到的事情,興趣盎然,有的猜測5千克,有的猜測10千克,還有的猜測20千克,有個別學生看到了課后的內(nèi)容說出來是12千克。教師接著問,照這樣計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學生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閏年是4392千克。隨著計算結(jié)果的出現(xiàn),學生覺得非常吃驚:"哇!這么多呀!"看著學生吃驚的樣子,教師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樓房一共有多少戶?如果按一家一個水龍頭計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原題與改動后的題目比較有什么異同(包括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目標的維度、教學效果)?

答案: "乘數(shù)是三位數(shù)的乘法"是一個比較抽象化的數(shù)學知識練習,但是它同樣包含了豐富的過程性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時應提供具體有趣的...
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竇桂梅老師在執(zhí)教《落葉》一課時有這么一個片段: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的第一句話:"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的樹葉從樹枝上落下來。""請同學們認真地看這一句話,"竇老師提示道:"這句話中有一個詞語很有趣,請大家找一找!"片刻,學生找到了"一片片"這個詞。竇老師先請學生讀一讀這個詞,然后在黑板上畫了一片樹葉,問大家:"這就是‘一片片’的樹葉嗎?"學生回答說:"不是。"竇老師轉(zhuǎn)身又在黑板上畫了一片樹葉,問大家:"那么是兩片嘍?""不是兩片,‘一片片’是指好多好多片樹葉!是指許多片樹葉!"學生回答。"那應該怎樣讀這個詞?"竇老師問。于是,學生輕輕地讀起來"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的樹葉……""要讀出你的體會,要讀出你的理解!"竇老師啟發(fā)著。
一會兒,竇老師請學生起來讀這一句話。
生1:(讀得很流利,但不夠有感情)
師:這是你的感受,很好!(又請一位學生來讀)
生2:(讀得很有感情,在讀"落"和"一片片"的時候放慢了速度,加重了語氣)
師:(肯定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隨后,問大家)你們想想,樹葉是怎樣往下落的?
生3:慢慢地、一片一片地往下落。(邊說邊加上優(yōu)美舒展的動作)
師:這落葉多關?。★h飄灑灑……
生4:(不由自主地接了上去)隨風舞動……
師:很有詩意?。。ń淌依镯懫鹆艘魂囌坡暎?br /> 師:還有想說的嗎?
生5:樹葉慢慢地飄落下來…一
師:(邊說邊做動作)就這樣,落葉像小蝴蝶、像小蜻蜓,多快樂啊!大家快讀啊,現(xiàn)在,你就是小蝴蝶、小蜻蜓,輕輕地落下來了……
(學生邊表演,邊朗讀課文,教室里氣氛很熱烈)

請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評價這個片段的教學。

答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事實上,除了顯性的課程資源,學生的體驗也是一種很寶貴的資源。...
微信掃碼免費搜題